首页 > 资讯中心 > 媒体聚焦
【安徽商报、安徽日报、安徽新闻网】要素集聚 平台支撑 ——省院共建打造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合肥新模式”

日期:2023/6/29来源:

安徽商报2023年6月28日大健康研究院报道整版.png


图片2-修.jpg


图片1-修.jpg


研究成果频频面世、高端人才陆续落户、全球项目遴选入库……又一大战新产业生物医药,在合肥快速成长。作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四大平台之一的大健康研究院,如今已成为国内大健康研究领域最集聚的国家级公共平台。该院立足人类大健康体系下的生命安全和质量,通过有力政策引导、高层次人才和项目引进、成果孵化转化等一系列措施,瞄准靶向治疗、分子药物等尖端领域布局研究,聚焦打造国内高能级生物医药研发转化平台,也是安徽省、合肥市、经开区不断践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健康安全系列重要论述的实际行动。


聚集人才 成果频出

在合肥宿松路与观海路交口,一座新运行的园区内正在孕育中国生物医药的许多尖端研发成果。这里是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健康研究院,成立一年多以来,这里不断发布研究成果,也有不少高水平人才选择在此开启新的事业。



6月20日,大健康研究院官方微信公号发布消息,Invivocue人源化小鼠项目落户该院,背后除了合肥经开区管委会的支持,还有创谷资本、合肥市创新投、合肥市科创集团、海恒资本等众多政府平台和资本支持。新加坡Invivocue是全球领先的人源化小鼠平台公司,由中科大校友、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陈清烽与范文星联合创立,两位创始人出席此次签约仪式。Invivocue通过干细胞技术,开展建立人源化小鼠模型,是生物医药产业链重要的研发服务平台。此前,4月下旬,大健康研究院获批实验动物使用许可证,获批设施位于园区3号楼二层及三层;该设施可同时饲养超过12000笼的小鼠、大鼠和地鼠等实验动物,可以为肿瘤、免疫、代谢等疾病相关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转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作用。


今年5月中旬,大健康研究院发布2023年全球遴选项目征集公告,以全球视野遴选和支持一系列具有系统性、前瞻性和突破性的项目,并在2~3年内取得突破性进展并具有较大的临床(市场)需求。大健康研究院将为项目设置“一对一”的服务小组,与项目团队共同迈出科技落地转化的第一步。遴选项目支持方向为创新药物类、医疗器械类、疾病诊断制品类、其他类(符合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健康研究院总体建设宗旨的其他项目)。


落地全球项目的同时,大健康研究院已引入项目成果不断涌现。


6月16日,由中国工程院和欧洲科学院双院士、大健康研究院院长田志刚教授团队创立的合肥天港免疫药物有限公司(简称“天港医诺”),其TGI-6双特异性抗体获美国FDA临床试验许可,将于近期在美国开展I期临床研究。目前,国内外尚无同靶点的产品获批上市。TGI-6是天港医诺自主研制的新型双特异性抗体,具有抗肿瘤活性高、成药性好、潜在安全性好等特性,主要用于治疗直肠癌和其他肿瘤相关抗原阳性的实体瘤。


6月15日,朱书课题组在Cell发表题为Gasdermin D licenses MHCII induction to maintain food tolerance in the small intestine 的研究论文,揭示食物抗原诱导免疫耐受机制。


6月13日,今年新加入大健康研究院的黄勇团队,正在实验室里进行放线菌天然产物的研究。“我们正开发崭新的基因组挖掘策略来快速发现结构新颖、生物活性优异的天然产物,并研究其在抗感染和抗肿瘤中的应用”,他介绍,团队正与药企合作,基于合成生物学策略建立通用的放线菌菌种改良技术,来提升工业菌种的生产效率等。


“这里给了我们研究者最好的政策和环境支持”,黄勇感慨。另外两位新加入的研究者也感同身受。


今年4月中旬全职加入的曾素玲,1991年出生,2019年获中国药科大学博士学位,于2019-2023年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医学院完成博士后训练,主要从事肠道微生物促进代谢性肝病致病机制及药物调控肠道微生物治疗代谢性肝病作用机理研究。“我来了这边后,院里给了大力的支持,团队已经招了两名硕士,6月底会到位,还有两位博士在谈加入,到年底能组建起6人团队”,曾素玲说,团队成型后,就可以在大健康研究院已经准备好的实验平台上快速开展研究。


今年6月初全职加入大健康研究院的周志伟是名“80后”,2011年毕业于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 2018年初在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获博士学位,随后在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邵峰院士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聚焦细胞焦亡与肿瘤免疫的关系。“我们在这里完全可以自己主导一个项目的研发与转化”,周志伟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不仅研发经费给得充足,还有从源头研发到应用转化一条龙的服务”,这是最吸引研究者的。其次,合肥是新兴城市,也是老牌的科教城市,宜居宜业,让他能够安心、舒适地投身自己的事业中。


截至6月初,大健康研究院已从国际知名机构招聘近20位全职课题组长,大部分研究方向都是瞄准当今全球分子药物、靶向治疗等尖端领域,已诞生多项基础研究成果。


模式创新 配套保障

为什么不断有手握生物医药前沿技术的高层次人才选择大健康研究院?


“主要是学科研究自主性和良好的研发支撑”,在采访中,上述全职加入的课题组组长们不约而同提到了这一点。


在大健康研究院3号楼公共技术平台,一台“Beacon单细胞光导系统”正在为研究项目运行。平台相关负责人现场介绍,这台价值一千多万人民币的设备,全国仅30多台,安徽仅此一台,运行一次的费用高达数万元。


“此类设备是现在生物医药尖端项目研发必不可少的”,该负责人说。但对于很多初创团队和企业来说,一次性投入高昂费用购买进口设备是不小的负担,因此大健康研究院的公共技术平台,就给初创团队提供了有力支撑。大健康研究院内部课题组可以在此实验,全国乃至全球的生物医药技术团队有需要,都可以利用这个平台来实现经济、便捷的实验。这一开放共享的公共技术平台,占地面积约1.6万平方米,目前投入的仪器设备资产约1.7亿元,在国内生物医药领域也是数一数二的非营利性开放平台。


共享,给了研发便利,也是大健康研究院创新发展模式的一个例证。


该院副院长姜精如介绍,该院由安徽省和中科院共同建设,2021年8月,大健康研究院完成省直事业单位法人登记。“大健康研究院的建设原则归纳为三方面,一是建设实体机构聚集人才,二是聚焦应用研究建设平台,三是发挥人才技术和平台优势赋能产业”。该院在省院合作建设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按照1+8+N的框架组建。“1”指公共技术平台,坐落在园区3号楼,内含6个子平台(小分子药物研发平台、大分子药物研发平台、细胞药物研发平台、公共仪器平台、实验动物平台以及生物安全平台),这些平台不仅仅服务于该院自有技术研发项目,同时也面向全国、全球提供共享服务;“8”指八个研究所,包括4个自建研究所和4个依托建设研究所;“N”指若干联合研究中心,其中一期已分别和安徽理工大学、蚌埠医学院、安农大、安科生物、亳州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建设5个联合研究中心。该院采用“PI+科研团队”、“平台主任+技术团队”的人才队伍组织模式,已汇聚起数十人的全职研发和技术人员队伍。


对于人才团队,大健康研究院作为国家级平台,舍得投入,给足支持。


“做了一辈子心脏大血管的临床治疗和研究,我们想在关键技术难点上形成突破”,已经落户该院的合肥中科瑞沃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严中亚教授介绍,他也是安徽省立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的创始人之一,享受国务院津贴,有着丰富的临床治疗经验和大量研究成果。


2015年,严教授带领的团队获得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团队专注于新型覆膜支架产品研发,为心脏大血管外科、血管外科提供介入微创治疗胸腹主动脉夹层(患病48小时内死亡率50%)及穿透性溃疡的开创性产品和技术方法。去年上半年,经过多轮磋商,大健康研究院引入严教授团队,持股12%,并给予团队研发全方位的要素支撑,助力大动脉覆膜支架(跨肾动脉)产品早日问世。


正如严中亚教授所说的全方位要素支撑,大健康研究院对人才的支持在国内可谓首屈一指。例如:该院对首席研究员的科研经费、薪酬待遇、安家费都是一人一议;资深研究员科研经费不低于1500万元,薪酬待遇120万元/年,安家费300万元;高级研究员、研究员、特任研究员也分别对应一定的资金支持。此外,上述人才在团队组建方面,均可自主聘用聘期制副高博士后助研等成员。


目前,该院多位高层次人才获得国家级和省级项目支撑。2022年3人入选国家级重点人才项目、3人入选省级重点人才项目,2023年已推荐9位人才申报国家级重点人才项目。


战略定位 优化机制

生物医药,是战新产业中全链条研发周期最长的产业之一。但大健康研究院为何运行一年多,就成果频出?在合肥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李青山看来,是省院共建架构下,政策支撑和机制优化的合力造就了这一阶段性成果。


去年7月底,在政府高校常态化互派挂职机制下,原为合肥工业大学药物科学与工程系副教授的李青山,被组织委派到合肥经开区挂职管委会副主任。“我的主要工作是协助服务好大健康研究院建设和发展”,李青山6月20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种互派机制,让他有机会将自己所学和研究应用于产业发展的实际,“这比我们以往说的‘打破玻璃门’更进了一步”。


让拥有专业技术背景的人才担任政府分管领导,负责区域专业技术对口平台和产业发展,这是合肥发展生物医药产业上的又一项制度性新举措,增强了政府对专业技术领域的服务力量和水平,也使得产业链的布局和招引工作专业化。


李青山到合肥经开区挂职时,正好是去年合肥历史最长高温天气期间,“当时大健康研究院的建设正在关键期,又受到疫情防控的影响”,他回忆。为此,省、市、区积极协调沟通,帮助项目建设打通堵点和难点,保障了大健康研究院建成运行。


从直观上,李青山能够感受到省、市、区对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力度和决心。今年以来,合肥经开区工委、管委会对产业发展调度会议召开频次明显增加,主要领导要求专题汇报的时间间隔也在缩短。在合肥市产业专班工作中,主要领导对产业发展、人才招引、项目建设的调度力度不断加大。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也多次到合肥市调研战新产业发展质量,积极调度解决产业发展所需。在合肥十几条主要产业链中,调度如此密集的,生物医药还是首个。


随之,战新产业的圈层在快速培育。


6月20日,大健康研究院微信公号发布安徽省生命健康产业协会(筹)单位会员招募公告,该协会由大健康研究院牵头,丰原药业、安科生物、安徽智飞龙科马、欧普康视、天港医诺、合肥市产投集团等单位共同发起,致力于搭建安徽省生命健康产业合作与促进平台,联合开展生命健康产业技术、标准研究,探索生命健康产业发展新模式和新机制,推进技术、产业与应用研发,助力安徽生命健康产业做大做强做优。而此前,今年2月23日上午,合肥市生物医药产业协会在大健康研究院成立,90余家会员单位出席。


“合肥对于战新产业发展的思路、打法都比较明确,也舍得给予支持和投入”,李青山说,合肥培育产业链名声在外的就是政府招商等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全员学习全产业链知识,具备良好的产业招引、发展、投资技能储备。这一点,他来到合肥经开区后感觉更加明显。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两大战新产业的头部企业集聚开发区,能够发展好,得益于省、市政策引导和支撑,以及全链条专业的服务。


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也是如此。部分生物医药领域的专业知识,具有更高的认知门槛,能否发展好,对政府来说也是新机遇、新挑战。所以,他能够来到经开区,投身合肥生物医药产业的建设和发展的时代机遇,“是幸运的”。


从模式上说,大健康研究院设立的出发点是“深谋远虑”的。作为这一专业领域的研究者,他深知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难度。“和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这类大工业制造不一样”,需要解决的不是引入多少头部企业的问题,而是能够吸引多少前沿技术项目的问题。所以,大健康研究院现在的公共服务平台定位就符合了这一领域目前创新技术项目发展的市场需求。生物医药项目和技术团队最需要的是研发平台支撑,大健康研究院具备优良的条件,而省、市、区政策又赋予了较大的自由度和强大的资金支撑,这也是运行仅一年多就成果频出、人才集聚的重要原因。


李青山认为,这可以看出,合肥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打法在探索实践另一种新模式,直接瞄准产业最需要的平台支撑,以优质的基础建设和优良的政策支撑吸引更多前沿项目及技术团队落户,从而培育出具有全球创新性、前瞻性的产业生态,形成转化应用的自我良性循环,达到产业集聚效应。


“从上到下,对产业长周期、大投入是有充分认识和准备的”,李青山说,发展思路和模式明确后,合肥需要的只是时间。(郜征 张和允 李长龙 郭蕊)




*文章来源:安徽商报(2023年6月28日),安徽日报、安徽新闻网(2023年6月26日)

https://app.ahnews.com.cn/displayTemplate/news/newsDetail/1547/876901.html?isShare=true

http://sqr.ahnews.com.cn/news/2023/06/26/c_375529.htm


更多文章

大健康研究院引进创新企业阿法纳生物肿瘤疫苗AFN0328 IND申报获CDE受理 首届安徽省暨合肥市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论坛暨科创企业家资源对接会顺利举办 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吴劲松一行来院调研 医药创新柔性服务合肥经开区工作站第四期培训讲座顺利举行 大健康研究院引进创新企业阿法纳生物RSV mRNA疫苗IND申报获CDE受理 大健康研究院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研究领域取得进展

皖ICP备11001006号-1

地址:合肥经开区宿松路与观海路交口西北角   电话:0551-63661339   邮箱:faguichu@ihm.ac.cn